看这些欧洲联赛打比赛,那叫一个痛快。 球压根不怎么落地,攻防转换快得像闪电,一轮进攻没打死,反击眨眼就过来了。 球员不黏球、不卡轮,整个节奏流畅得让人喘不过气。
这就是我们和世界顶尖的差距。 不是缺高度,也不是没力量,是整体节奏和比赛气质跟不上。
再说回朱婷。 她这赛季其实也挺难。 刚和科内利亚诺合练没多久,马上又得回来打粤港澳全运会,代表河南女排出战。 俱乐部和国家队两头跑,联赛和国内赛事连着转,但你看她状态掉过吗?
海外历练最大的价值,就是让她学会了如何长时间保持高水准。
而这次世锦赛,除了老将的坚持,还传递出另一个清晰信号:光有身高,没用。
日本女排平均身高不出挑,却拿到了第四。
小快灵,防守顽强、串联细腻、战术跑动晃得人头晕。 土耳其和意大利那边,除了个别超过两米的“巨人”,绝大多数边攻和副攻也就是一米八几到一米九出头,人家不拼绝对高度,拼的是速度、力量和技巧的结合。
甚至淘汰咱们中国队的法国队,个子也不算高,但防守扎实、反击果断,一点都不拖泥带水。
这世界女排的潮流,真的变了。 以前我们是“高高高、快快快”,现在人家是“技术细、发球狠、节奏快”。 你一传不到位,强攻再高也砸不穿;你防守跟不上,再高的拦网也是摆设。
所以朱婷的第七次留洋,早就超出了“个人闯荡”的范畴。 她更像是一扇窗口,让我们看清楚别人是怎么打球的,也意识到我们该补什么课。
如果我们能有更多年轻人走出去,去土耳其、去意大利,哪怕一开始只是中等俱乐部,那也是宝贵的锻炼。 见过了高水平对抗,适应了快节奏联赛,再回到国家队,整个人的心态和技术层面都会不一样。
老将不死,也从未凋零。 朱婷31岁,袁心玥29岁,在德吉纳罗和艾达面前简直算是“年轻人”。 她们依然能在未来几年扛起中国女排的大旗,但这面旗要想飘得更高,还得有更多人走出舒适区,去外面闯一闯。
联赛水平提不上去,球员就很难持续进步;球员跟不上世界潮流,大赛成绩自然就吃力。 这一次世锦赛,真的不只是输赢那么简单。
夏季图文激励计划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